熊猫家园 生命长青

    二十年,沧海桑田,二十年,过眼云烟,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走过二十年,长青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为守护熊猫家园坚持不懈。
    ——伐木时代的终结
    西起城固小河林场,东到佛坪龙草坪林场,施业范围东西跨度达240多公里,起初的陕西省长青林业局总体规划可谓“宏大”,“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长青”之名由此而来。1993年一声禁伐令,曾经以筑路、砍伐、育林为业的森工企业--原陕西省长青林业局步入艰难转型。
    高强度的采伐作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每年森林生长蓄积量远远低于消耗量的资源利用模式,使得森林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1985 年起,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及他的大熊猫研究小组与长青林业局合作,开展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位于秦岭腹地南坡的长青,植被茂盛,生长着大面积巴山木竹、秦岭箭竹,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是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林区过度采伐、林权林界不清以及社区林副业生产等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干扰破坏,1993年,潘文石教授及他的科研团队致信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陈述了秦岭林区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呼吁长青林业局尽快转产建立大熊猫保护区。1993年11月朱镕基、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做出“长青林业局必须坚决转产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批示。1994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采伐经营到成立保护区,实施自然保护,长青经历了艰难抉择。
    ——森工转产型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示范
    伐木时代的终结,从破坏走向保护,怎样转变身份,开展有序保护,长青保护工作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在建立保护区之初为长青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资助下,建立了保护、科研、公众教育三位一体的基本管理体系,从1997年7月起,查封通往林区内的主要道口,严厉清查乱砍滥伐行为。同时,保护区一方面展开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周边社区村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先后实施推广细鳞鲑养殖、改造节柴灶、筹建粮食加工厂等非资源消耗项目,促进村民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森林消耗。保护区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实施封山保护和生境恢复,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保护。
从森工伐木人到大熊猫的守护者,走过二十年,长青全面转变发展思路,真切践行着“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可持续理念,逐步形成了集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生态旅游和国际合作等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创建了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保护管理模式,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2013年上半年发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列陕西省第一。
    ——改革创新为保护区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秉持“做细做实、管用有效”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举措,推进规范管理。结合长青区情区域特点,2013年改革保护管理体制,实行了“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即:管理局—中心保护站(管理所)—保护站,下设华阳、茅坪2个中心保护站(管理所)和杨家沟、石塔河、杉树坪、东坪4个保护站,突出发挥中心保护站的“中心”作用(保护业务管理中心、区域事务协调中心、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建立了切合区情、运行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管理局不断创新、完善管理绩效考核,全面推行从局到站的倒逼管理考核机制,促进保护区管理规范务实、管用有效。注重改善保护区基层站点工作生活条件,职工单身住宿实现了“公寓化”管理;合理布局,加快提档建设保护区基础设施,职工家庭住房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科研保护一体化为保护管理探寻有效路径
    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整合保护科研业务职能,在野外业务工作中将巡护巡查与科研监测相结合,强化对区内资源管护动态掌控,建立起适合本区实际的保护管理体系及巡护监测运行机制,保障了区域森林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90%提高到97%,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有效栖息地向周边扩散约11000 hm2。
    建区前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研究小组十余年的野外大熊猫研究合作和建区初的GEF项目合作交流,为长青自然保护区科研合作交流打下较好基础。近年来,保护区进一步增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保护组织的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科研交流野外工作基地,取得业界普遍关注、国内领先的野外科研监测成果。先后成为北京大学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理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生物多样性考察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学堂示范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实践中尽可能利用先进科研技术,有序开展以野生动植物旗舰物种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生态因子变化为主的科研监测活动,并积极转化为保护管理的有效依据。与此同时,管理局建立“非专项科研监测成果”申报、评审奖励机制,创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提升能力和发挥专长的工作氛围,较好地调动了工作人员开展科研监测的积极性。
    ——与社区经济“双赢”发展营造了有利的保护管理环境
    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与洋县华阳镇石塔河、红石窑、县坝、岩丰、板桥、吊坝河和茅坪镇三联、茅坪街、九池共9个行政村接壤(社区森林3万hm2,大部分是大熊猫的冬春栖息地)。社区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保护区资源保护的成效。建立保护区前这里的群众以伐木、狩猎为主要产业,部分村组森林采伐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高达75% 以上。保护区建立后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以来,社区群众对资源的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群众生产发展矛盾突出。
    建区20年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建立并不断完善由保护区管理局、当地政府和村组负责人组成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制定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实现社区共管。通过主动积极地开展社区教育,社区群众逐步接受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与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矛盾冲突减弱。建区以来,保护区不断引进项目努力改善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社区群众的利益地位,帮助试点社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以传统的采药、放牧、伐木等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扶持发展非资源消耗性项目,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利用,逐渐形成了保护区—社区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模式。
    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带动发展当地社区经济。自2000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省、厅的支持,通过了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认证注册,助力地方政府开发华阳古镇旅游。近年来积极应对华阳景区开发条件下的保护管理和社区工作,主动融入华阳旅游圈,着力支持社区村民参与旅游,使当地群众从旅游中获益,目前保护区周边社区村民发展农家乐达100余家,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森林体验与生态文明教育增进了保护区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建立二十年以来,在保持保护区生态功能完整,全面提升保护、科研能力的同时,长青自然保护区积极完善公众教育体系,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激发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愿望,实现全民参与资源保护的目标。
    利用长青自然保护区中英文网站、《长青》生态文化期刊,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区访客信息中心、设计并运用了“保护区音乐形象炫铃”、“保护区区徽”、“保护区形象语言” 、“大熊猫文化衫”、“保护区科普宣传片”等载体平台,构成了凸显特色的“熊猫家园 生命长青”文化品牌形象。不断创新探索“森林体验”与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近年来举办了多期北大附中博物夏令营、秦岭儿童自然体验营、林学夏令营、青少年森林科学营等森林体验教育活动。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科普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长青自然保护区森林体验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转型前行的二十年,健康发展的二十年,呵护这片“大熊猫天然庇护所”的长青保护工作者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本份。
    “长青啊长青,我的家园,映红了满山枫叶,老森工讲述往日记忆,巡护员亲拥大山,岁月中走过漫漫路程,你我牵手阳光明天,熊猫家园、生命长青,是我永恒心愿” 。这是一首长青人倾心放歌的乐曲,抒发了他们对长青山林的浓浓情思,更展现了长青团队走向未来的坚信与承诺!
 

我要评论0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匿名评论

您是第0000位访问者。
京ICP备11018462号-5